Quantcast
Channel: 浪起白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8

旧文转载:纸面文学的溃败与网络文学的新生

$
0
0

一、网络文学是继口头文学、纸面文学之后文学发展的第三历史阶段 

  从文学发展的宏观历史来考察,文学在诞生之初是以口头方式创作、传播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口耳相传。这一期的文学我们称之为口头文学。口头文学的典型形态是民歌,这种文学形式在今天依然保留着,在一些边远地区,它依然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口头文学的标志形态却不是民歌,而是神话和史诗,例如古希腊神话以及《荷马史诗》等,当这些产生以后,人类的口语文学就达到了巅峰,马克思就有这样的看法,认为那是人类在童年时代所创造的即使对后世来说也是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样,口语文学就来到了它的成熟期,此后就进入了它的过熟期,民歌创作依然在继续,但是,这种创作、欣赏活动,已经不再影响口头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态的价值,这种文学形态的表现力在神话、史诗中已经达到了极限,没有什么发展的可能性了。

  此后口头文学渐渐地失去了主导地位,它的地位被纸面文学取代。纸面文学在传播方面有口头文学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超越了口头文学在传播上的时空限制。同时,纸面文学的诞生也给知识分子专业写作带来了可能性。文学传播的普泛化以及创作的专业化使得文学创作经验、成果的积累几何级数地增加了,文学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文学的表达力更加强大,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就中国文学史而言,情况比较特殊。中国古代文学,由于书写工具的昂贵和书写方式的艰难,许多方面都保留了口头文学的特征,例如诗、词、曲、赋的韵文传统,这个传统让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言文学是以听觉为鉴赏特征的,而这正是口头文学的最主要特征。在中国,真正的纸面文学时代起源于本世纪初,现代出版业的崛起,纸面文学刊物以及文艺出版社的发展为现代纸面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这种纸面文学的繁荣和成熟是以白话文学为典型形态的。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发展,中国现代白话纸面文学的成熟出现在二世纪末。紧接着它的过熟期也来临了。

  就文学发展的宏观历史分期而言,我认为,纸面文学之后必然来临的是网络文学时代。二者之间有替代性的关系:纸面文学的主导地位将渐渐让位给网络文学。 

二、纸面文学的过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纸面文学迎来了它的大发展时期。首先是国际政治环境,世纪末政治格局的多元化,为中国纸面文学赢得了宽松的发展氛围,市场经济的发展则为纸面文学提供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纸面文学的面貌更为丰富。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纸面文学也表现出了溃败的迹象。1、玩偶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有一个不是商品的商品品牌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那就是“布老虎”。这是一个征象,一个以玩偶为命名的文学品牌为什么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行其道?它预示了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命运,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审美的、人生的、思想的,那么20世纪90年代很明显,文学在人们的生活中地位急剧地下降了,它已经降到了玩偶的地位。2、操作化。“操作”这个词仅仅是在20世纪80年代还不为人们所知,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它就已经是尽人皆知的文学术语了。它一方面是文学创作术语,例如“雪米莉”的作坊式言情小说创作,例如“全庸”的流水线式武打小说创作,雪米莉、全庸都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文学创作工厂的名字;另一方面“操作”也是一个文学促销术语,换句话就是说,文学越来越依赖和它不相干的事物来争取读者了。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的操作策略,“美女作家”、“新新人类”、“断裂作家”、“小女人散文”等等,它们和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词汇“寻根文学”、“反思文学”、“新写实文学”等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和文学有关,而后者和文学无关,前者是文学命名,后者是广告命名。3、影视化。纸面文学越来越试图通过不是纸面文学来赢得读者,这不能不说是纸面文学衰退的迹象。“触电”是20世纪90年代纸面文学作家最热门的语汇,一方面是纸面文学作家的成名越来越依赖电影和电视,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纸面文学作家更主动地向影视靠拢,他们身份是纸面文学作家,但是,写作过程却是向着影视去的,他们在创作之初就常常已经想好这个题材是否有合影视性,是否能被影视看中。3、改刊潮。20世纪90年代初文学刊物已经先于作者、读者、批评家感到了纸面文学市场萎缩带来的压力,它们对此不是没有反抗的。但是,那时文学刊物之反抗主要取道文学内部,想振兴纸面文学,办法是树立文学流派大旗,通过扶持文学流派形成刊物特色,争取读者回归,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新状态”、“新都市”、“新市民”等一系列泡沫流派,当然最终都失败了,纸面文学不但没有什么起色相反越来越表现出溃败的迹象来;20世纪90年代末期,文学刊物订数进一步下滑,许多刊物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刊物放弃了纯文学的思路,掀起了改版的热潮,但是如今改版潮已经尘埃落定,改版的刊物从《北京文学》、《小说家》到《湖南文学》、《当代作家》可以说没有一家是成功的。更不要说《广州文艺》、《海燕》、《珠海》等从文学领域的全面撤退。4、上述迹象表明纸面文学已经到了它的过熟期。有两个理由。一,纸面文学经过千年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了成熟样式,诞生了巅峰范本,这些样式和范本对于它自己来说都是不可再及,难以超越的,虽然纸面文学还将存在下去,但是,纸面文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已经达到了它的顶峰,此后虽然作品还将不断产生,但是那是一种过熟之后的产品,其意义是有限的。即使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从世界范围来看它的纸面文学是成熟得比较晚的,但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也达到了它的成熟形态,产生了获得世界大奖,为世界认可的大师。二、纸面文学的表现力已经臻达极限,对汉语言来说《活着》、《马桥词典》、《灵山》、《心灵史》、《白鹿原》、《废都》、《尘埃落定》等,它们是纸面文学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纸面文学即将到达它的极限的表征。

  换而言之,纸面文学的过熟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看。一、言简而义繁。一种语言文学的成熟有一个标志,那就是能否做到以极端的简约形式达成无限丰富的意蕴。语言以及形式都及其简单,但是韵味却无比丰富,这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汉语言文学而言,随着《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的诞生,我认为这种境界已经达到,上述小说在形式以及语言上都是极端简单的,但是,其意蕴却又是无穷的。二、言繁而义简。某种意义上,如果某种语言的文学出现了形式繁复、雕琢,但意蕴却雷同、空洞的情况,便说明这种语言文学已经达到了它的极端。从《马桥词典》,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迹象,《马桥词典》在形式上做足了文章,但是其意蕴并未因此而增加,较韩少功早期的作品,它并没有什么发展。三、极度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特别是上述一系列优秀小说的出现,更是表明现代汉语言文学成熟期的到来。中国古代纸面文学的发展,总是处于繁复和简约的二重变奏之中,复古与反复古是它循环反复的主题,为什么呢?中国古代文言文学早就达到了它的过熟期,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文言文的制度性保护,使文言文学不能依照自己的过熟规律发展到白话文,因而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循环往复地打转,但是,每一次打转它都有自己的规律性朕兆,例如极端的形式主义,极度繁荣,技巧的巅峰性高度等。现在白话汉语言文学也走到了这样一个关口——过熟的关口,其真正的发展,已经不能在白话文学内部解决,只能期待某种语言形式上的本体性新生。这个道理和当初文言文学让位于白话文学是一样的。

  那么过熟的中国当代白话纸面文学其新生的基点在哪里呢?在网话文学。网话文学对于文学来说不仅意味着文学传播形式的网络化,还意味着文学语言的网话化,它将使古老的文学在过熟之后迎来新生—纸面文学在与网络文学的对比中其表现力、传播力的欠缺更是暴露无余,网络文学为文学的新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网络文学:文学新生的可能性

 

  21世纪文学,面临过去的文学时代从没有过的新的状况。这就是网络,世界因为一张网而成为地球村。网络文化对未来世界的影响现在尚没有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文学面临的新的挑战,例如世界多极化的挑战、市场化的挑战等等,这些我们已经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已经不少,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文学带来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世界的诞生给文学带来的影响,在纯文学界还没有被认真研究。

  许多人,认为网络文学目前还只是处于婴儿期,不值得重视。这是极端短视的,要知道,比较于口头文学、纸面文学,网络文学的历史是如此短,但是其成果却已经不能小觑,单从时间上看,如果说口头文学、纸面文学是经历了以千年为单位的长时段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规模,那么我们说网络文学在起步上已经显示了它不同凡响的生命力。仅仅是两、三年的时光,网络文学诞生了它的成名作家,如痞子蔡、安妮宝贝等,他们在网上的作品经由出版社印刷出版以后都有不俗的销售记录,他们的作品也为影视界看好。这是网络文学界的第一批英雄。婴儿期的网络文学已经显示了它非凡的战绩,那么随着网络文学成长期的来临,它的发展更是可以预见。

  从另一角度看,那中认为网络文学是婴儿期文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是因为那些批评家依然在用纸面文学的标准在审视网络文学,实际上,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纸面文学在经过千年的发展以后,已经蜕化成了某种专业人士的职业行为,某种特殊知识分子的独占之物,因而次形式上看,它的确非常精致,对于大量的普通读者来说,是首先意味着难度,这是纸面文学发展过熟的典型征兆之一。它不是纸面文学的优点,相反是纸面文学的缺点。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一样自由,是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那么我们承认文学在本质上是和专业化、贵族化不相容的,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点上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它不需要纸面文学的那种精致、典雅、技巧、难度、成熟。总之,不成熟正是它对抗纸面文学之过熟的优点。如果网络文学也和纸面文学一样老气横秋,那它及不叫网络文学了。

  许多人认为,目前的网络文学只是纸面文学的延伸,大多是纸面文学作家将自己的作品上网而已,不值一提。这也是短视的看法。的确,目前的网络文学在总体水平上不尽如人意,但是,任何一种事物,在其初生的阶段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欠缺,正是这些欠缺在表明这个事物是新生的,它有着光明的前途,相反,那些无所欠缺的事物大多是已经经过了青春期的,它们正在走向过熟期的路上。真正值得重视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一个有眼光的批评家应当有发展的视野,应当能透过事物发展的点滴迹象窥见它未来的可能性。网络文学目前正是需要这样的批评家。

  1、上网文学、网上文学、网话文学——网络文学的三种形态。所谓上网文学就是纸面文学作家将他们在纸面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出售或者免费提供给文学网站,令其在网上传播的文学,如网上金庸的作品、王朔的作品、苏童的作品等等。这是网络文学在诞生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看起来,这是网络文学在利用纸面文学的现有成果,而网络文学在这种利用中似乎也丧失了自己。但,事实并不如此,随着网上文学人口的增加,网上读者变成了网上作者,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网上文学。所谓网上文学就是历史意义计算机进行创作,以网上发表为目的,以网上读者为假想受众的文学作品,例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类作品和纸面文学作品有明显的区别,一是形式质朴、单纯、情真意实,在叙述上强调快节奏,语言上强调理趣,很少冗长的修辞性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叙态从容。但是,它们并非网络文学的最高境界,因为它们依然将自己限制在书写“语言”上,就这一点而言,除了它上网,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以外,它和纸面文学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真正能将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区别开来的是网话文学。它对于文学这种古老的文艺形式来说是一场真正的艺术语言载体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表现在“超文本”这种艺术语言形式上,网话文学的高级形态应当是一种超文本的多媒体语言,在网话文学文本中,作者将有可能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图片、声音、动画组合在一起,网话文学就此应当是一种超级多媒体语言艺术;同时,网话文学语言还可能是一种多向链接语言,在一个母本中链接着不同的子本,这样的文本能给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欣赏视野。

  对于文学来说这是一场表现手段和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将几何级数地扩大文学话语的表现力,丰富文学表现的范围和手段,在纸面文学经历其过孰而衰退之后使其获得新的生命。

  2、自由、快捷、恣意——网络文学的三个特征。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是自由,由于它不依赖传统纸面媒体,不需要占用有形的纸面文化资源,因而,它对现有的文化资源配置体系是一场突破,它可能突破现有纸面文化资源的意识形态霸权,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开辟一条新的文学战线。及目前的网络文学发表体制来说,网络文学的发布有这样几种方式,网上文学期刊发表、个人网页发布、讨论区张贴、电子邮件传播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需要编辑、主编、文化官员的审查的,因而,它在发布上相对而言处于更为自由的位置,可以相对地说,它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同时,网络文学的传播也和纸面文学的机制不一样,纸面文学依靠刊物和报纸的发行,依靠人工邮递,发行环节多,速度慢,费用高,发行范围受限制,但是,网络文学不一样,它先天地就在网上自由地传输,它先天地就是属于整个网络世界的,因而也是属于全球的,理论上说,它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整个世界,传遍网上的角角落落。因为它的发布和传播是以一种蜘蛛网的形式几何级数地展开的。这要导致网络文学的第三个主要特征:恣意。它是率性而为的结果,它大多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游戏的目的,它更符合文学艺术作为游戏的自由精神、非功利精神。 

四、网络文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存在负面问题。如纸面文学的溃败,可以预言纸面文学会因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而加速其溃败的进程,当然纸面文学不会从根本上消失,就如同文言文学即使是今天也依然没有消失一样,但是,纸面阅读会逐渐减少,这对文学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我们尚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网上阅读在阅读心态上的紧张性可能是不利于审美的,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担忧。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在质量上的确劣于纸面文学,如何借鉴纸面文学的成就,结合自身优势的发挥,形成网络文学的高潮局面,这是网络文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同时在政策上网络文学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限制。我经常碰到网站随意转载我的作品,同时也经常碰到纸面文学刊物随意转载我给网站的作品。我对网站转载我的东西没有反感,但是反对纸面刊物无偿地转载网上的作品。现在网络是新兴传媒,需要保护性版权政策,而纸面刊物则必须很好地执行版权法规。我始终相信文学在终极上是游戏的,从理想的角度讲,它不是出于义务,也不应是出于义愤,不是为了宣告,也不是为了呼号,而仅仅是出于人之作为一个人,他的先天的表达的欲望、解释的欲望、展布的欲望。从这个理由出发,我非常喜欢网络文学,喜欢那些没有经过编辑的审查和砍削,没有经过纸面排版的挤压和变形,性灵的、无目的的,甚至没有责任感的文字。这些文字许多是匿名的,有的虽然署名,但是因为署的名子是诸如青苹果、小米这样的艺名,实际上也等于没有署名。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匿名,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作品,他们和纸面文学作品的区别。它们大多没有什么文以载道的宏大动机,它们大多是游戏之作,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游戏的姿态。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未来不是我们今天的必然王国,而是自由王国,相信在自由王国里,人们只是出于自由个性的发挥而自由地从事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人人都将是艺术家、文学家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的出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这一预想大大地提前实现了。这里发表的阵地几乎是无限的,它不受纸面刊物版面的限制;这里发表的方式是自由的,它不受纸面刊物编辑审查制度的约束;这里发表的目的是单一的,仅仅是发表本身这个事件而已,它几乎是无目的的,它应验了康德老人关于审美无功利的伟大理论构想。的确,那些近乎匿名的网络文学作者(我是指那些以网络为第一发表阵地的作者),对于他们的作品几乎是没有什么目的的,他们大多不是出于成名成家的冲动,不是出于对世界的责任感、义务感,而是出于单纯的爱好。这就够了。我想网络文学它所依据的规则和纸面文学刊物是完全不同的。它为什么需要稿费,它本身应当是反稿费的产物。要稿费,就一定会有人为稿费给谁、给多少而审查,这就不是网络文学了,我希望网络文学永远不要谈论稿费的问题。一些知名的纸面文学作家,他们尽可以占住他们的纸面文学刊物,在他们的纸面文学刊物上成名、赚钱,不必将他们的稿费要价开到网上来。我的意思是说网络文学只应当接受无稿费要求的作品,让那些需要稿费的到纸面上去 。要么,各走各的道。因此,从面前的角度言之,我认为网络文学杂志不应当发稿费。它不应当受目前的版权法规的制约。应当呼吁作者自愿自放弃版税,将稿件无偿地提供给网络。同时我甚至还有一个极端的看法,那就是应当允许它无条件地转载纸面文学刊物的文学作品,并且不必支付或者只要支付极少的版税就可以了。

  之所以这样认为,除了上述我关于网络文学的认识以外,还是因为目前中文网上资源和英语等西方语言的网上资源相比较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此,华夏文明的灿烂遗产,二十世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成就在网上就得不到真正的表现。相反,网上成了英语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此,日本、法国、德国都相应地作出了对策,鼓励本国的文化资源上网。中国更应如此。但是,要鼓励网上中文资源,这不是单单政府就可以做到的,政府也无法单凭自己的资金来实现这一点,合理的对策是什么呢?整个中国文化界对此作出贡献。我的意见是至少在相当的时间里,对网络实行版税上的优惠政策,允许他们无偿或者底价地使用中文文化资源。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保护网络信息产品的版权了。这是上一问题的一体两面。而且道理几乎是不言自明的,唯有如此,才能保护网络,使它从自己的资源中获益,进而获得更大多发展。中华文明那么多的典籍、那么多的作品为什么网上我们却查不到,看不到?只要网络版权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那么,这些我们就永远见不到。(葛红兵

               转自剑虹评论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