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中国企业家》2011年第7期,刊登版本有所删节。
如果你有机会去河南商丘的话,当地人会告诉你:历史上,此地人最早发明了做生意,所以该地才被称为“商丘”。
这段“传说”搞错了事物的因果关系。“商”,是地名。远古时代,人们以地名为国名。有一支氏民居住在“商”地,被称为“商人”,后来他们迁徙到了一个叫做“殷”(今安阳)的地方,因而又被称为“殷人”。
今天,如果我们要追问:为什么生意人被称为“商人”?那么,我们不得不追溯到数千年前生活在“商”地的氏民,并用这个地方发生的种种故事来为“商人”一词解码。
我们常常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传统,实际上并不准确,它指的仅仅是西周以来三千年的文化传统。殷周之际,发生了一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变革,史称“文武革命”。史家历来将周人以前的历史一笔带过,似乎那段洪荒岁月已杳然不可考。然而,请不要忘了,造成世人“集体失忆”的,并非时间,而是人们的意识。正是某种统治文化的力量,决定了什么值得我们记忆,什么需要被忘却。而恰恰是那些生活在文化边缘的遗民,保存了对历史的真实记忆。
文武革命,革掉了商王朝的天命,也抹掉了周代以前数千年的传统。这里所谓的“传统”,我称之为“商人传统”或者“商统”。它所指的并非商代一朝一代的传统,而是自黄帝以来整个上古时代的道统。
周武王攻破朝歌,商纣自焚而死。商人按照自己的传统,立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为王。而对于周人来说,殷商后裔(即“殷遗民”)的问题不解决,周人的统治便未能安稳。
“伐纣”之时,周人把革命的理由归于商纣一人的荒淫无道。然“伐纣”与“剪商”毕竟是两回事。
周武王年迈,伐纣之后,未及数年驾崩,其年幼的儿子成王即位。周武王死时,据说遗命将王位传给其同母弟周公。周公却暗中将武王遗命掩藏,让成王继位,并以成王幼弱为名,由自己摄政。武王的三位同父异母的兄弟趁势而起,称周公将以摄政为名篡夺王位,周公遂出兵东征(三兄弟分封在东边)。东征的理由极其巧妙,周公向天下人宣称,三兄弟是受武庚禄父的蛊惑而叛乱。
东征三年,周公不仅掩灭了周王室内部的杂音,而且顺势彻底征服了殷遗民,史称“剪灭殷”。
殷遗民被肢解后,主要分为三支。一支留在原址,建立宋国,由商纣的哥哥微子统帅。另外两大支脉,一支迁到周公的封地鲁国,一支迁到周人新建的东都洛阳。
商代的物质文明极其发达,孕育了大批优秀的工匠,这正是周人营造新城的重要资源。迁到洛阳的殷遗民绝不会同留在宋国的同胞们那样享受王者之后的待遇,他们是以劳力换生存的被征服者。拥有高超技术的殷遗民,在周人的统治下仍旧维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成为城市中独立的族群,人们沿用其旧名,称他们为“商人”。
古人的职业是以氏族为依托而传承的。因此,指称一个族群的名称,也就同时用以指称一种职业。随着朝代的更替,族群的融合,“商人”不再特指某一氏族,而成为职业的泛称。
“贱商”的文化传统,直接起源于商人作为被征服者的身份。中国历史传统上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与其说是基于经济的考量,毋宁说是归因于政治。周代以后,人们的文化记忆中培养起一种意识:商人是奴隶的职业。这种意识经过历代政治教化的发酵,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即商人是见利忘义的卑微小人,商业是可鄙的职业。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众多殷商时期的文物被发掘出土。其工艺之精湛,艺术造诣之高妙,极为震撼人心。以至于有奇谈怪论,以为此等超绝的古文化遗产得益于外星人所赐。这些荒谬推论,恰恰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即三千年的稳定结构已使得我们贫乏到连去承认古人辉煌历史的勇气也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