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的起源与先周世系
① 《史记·周本纪》。
② 《史记·殷本纪》。
③ 《史记·周本纪》。
据《史记》可知先周世系依次为:弃(后稷)——不密——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文王)
公叔祖类死后,其子古公亶父继位。古公亶父是先周历史上的又一位著名先公。史载他继位以后,“复修后稷、公刘之业”④,受到国人的拥戴。当时周人所居之豳处于戎秋等游牧部落的包围之中,这些部落经常攻击周人,掠夺人口和财富,严重妨碍了周族的发展。古公亶父继位以后,戎狄又乘机大举进犯。古公向狄人进“皮币”、“珠玉”,狄人接受财物后照样进攻,又进献了许多牲畜、财宝仍无济于事。对此,周族民众十分愤怒,欲与戎狄决一死战。古公亶父为避免族人流血牺牲,毅然率领族众离开豳地以避戎狄。他们越过梁山,渡过沮水和漆水到达岐山之下的周原。周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于农业生产。周人在这里定居并废除戎狄的生活习惯,打破氏族血缘关系的束缚,使族人“邑别居之”,建立了以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组织。开始“营筑城郭室屋”、“作五官有司”①,设官定职,管理庶务。他们开辟田野,悉心经营,国势逐渐强盛。周人也于此时跨入了文明时代的大门。周族的后人对此事赞扬说:“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②,称颂周人翦商事业自此开始,实际上当时周人并不一定已有灭商念头,但灭商的物质基础确实是由此开始奠定的。由于古公亶父的伟大功绩,周人尊其为太王。
① 《史记·周本纪》。
② 《国语·周语》。
③ 《史记·周本纪》。
④ 《史记·周本纪》。
① 《史记·周本纪》。
② 《诗·鲁颂?閟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23c400100ikiq.html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个周人的世系,即帝俊(帝喾)生后稷与台玺,台玺生叔均,但周人的世系里没有台玺和叔均,可见先周的世系周人自己都朦胧得很。
现在流传的那些残存下来的周先祖的名称,有些可能根本不是父子关系。因为在周人归附大商之前,还是一个落后野蛮的民族,文化水平极差,对于自己祖先的问题本来是很不关心的,他们的祭祀、文化基本上都是跟着商人学来的。等他们开始学着要祭祀祖先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先祖们的世系已经很模糊了,只能把还能记得的几位祖先勉强凑合起来,形成一个断断续续的谱系。
所以《世本》也罢,《史记》也罢,记载的先周世系都不可信,唐代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的时候早就指出来了。至于那些族谱里记载的周人世系就更靠不住了,不仅后出,而且造假造得太明显,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大家知道,周的始祖是后稷。按照《尚书》等先秦典籍的说法,他应生活在舜禹时代。《国语》记载:“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这就是说,周族由后稷创业开始,到武王即位以前为止,周族先后曾经历了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及文王等15位先祖。
但是《孟子》说舜与文王,“世之相去千有余岁。”在100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周族仅仅经历了15位先祖,先周世系可信乎?虽然许多历史书籍都有记载周氏世系,但是其代数不可信,因为相隔一千多年竟然不到二十世,史学家都质疑世系的可靠性。当代学者认为,世系里的名字均为事实,但是世系只取录有功绩或重要的人物而遗漏其余的人物。
今发现《四川省重庆府川东道璧山县天池古氏谱》(清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手抄本,四川大学古大田教授珍藏)。根据这部珍贵的古氏族谱,我们能够找到周氏远祖的踪迹,在此录下,以作参考:
一世:黄帝
二世:少昊
三世:蟜极
四世:帝喾
五世:后稷讳弃,初仕尧,官司农,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封国于邰。
六世:不窋,佐大禹,亦官大司农。
七世:鞠,鞠公字德宣,袭爵邰侯。
八世:育
九世:抚
十世:拔
十一世:膺
十二世:胜,胜公仕夏
十三世:含章
十四世:郝
十五世:乾
十六世:公刘,由狄迁豳,袭爵为侯,屡谏桀王不从,自修后稷之业
十七世:堃,堃公仕商,袭爵
十八世:庆节,继爵。
十九世:皇仆,字元音,袭爵。
二十世:太素,袭爵。
二十一世:国华,继位。
二十二世:差弗,继位。
二十三世:绍穆,继位。
二十四世:承启,继位
二十五世:殷仲
二十六世:怀德
二十七世:毁隃,继位
二十八世:超,继位
二十九世:公非,袭爵
三十世:至详,继位
三十一世:尚贞,继位
三十二世:高圉,继位
三十三世:亚圉,继位
三十四世:祖类,字公叔
三十五世:亶父,字古公,由豳迁岐
三十六世:季历,娶挚任氏女太任(妊)
三十七世:昌,周文王
三十八世:发,周武王;旦,周公
http://www.kangshiw.com/a/news/xsyj/201310301696.html
《卫国文化史考》第一章 周族的起源(第一节)
万物本乎天,而人本乎祖。即所谓木有本则枝荣,水有源则流长。追溯卫国人的起源和根之所在,当追溯到传说时代的黄帝王朝和后来的后稷及周族。
1、周族源于黄帝和帝喾
在华夏民族的远古时期,神话时代结束后,传说时代开始。传说是辗转述说,是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传闻。传说多少总有事实成份的存在,比起神话来说更为可信。
中国的传说时代,就是中国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时代。在这个王朝中,出现五位著名的领袖人物,史学家称为“五帝”,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五帝时代。
五帝有五种说法,以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的说法最为流行。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列举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是中华文明史的肇造者,被称为“中华文明始祖”。
1992年10月,在郑州举行的“中华文化与中原文明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经过实地考察认为,黄帝故都、故里轩辕丘遗址在今河南新郑市。晋《帝王世纪》曰:“黄帝都有熊,居轩辕之丘,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是也。”中国最新出版的《炎黄汇典》方志卷记:“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生于轩辕丘,因名轩辕。轩辕丘在新郑县境。”
黄帝在位的时期,是远古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他率族打败蚩尤,降服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上方。”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统一。黄帝的伟大发明有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阵法、音乐、器具、井田等。他还被道家和道教推崇为领袖人物之一。
传说黄帝一生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曾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故被祀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为嫫母。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共得到12个姓,他们是: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儇、衣。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姬姓是黄帝的嫡系子孙,相传黄帝出生在一条叫姬的河边,于是以姬为氏。望族居于南阳郡,即现在的南阳市宛城区、卧龙区。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5000年的发展过程中,是最古老的一个姓氏。姬姓的堂号为寿丘堂、赤舄堂。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为:“源自黄帝,望出南阳。”七言以上通用联为:“教稼田官,肇周家始祖;行仁者王,徙岐山古公。”
姬姓的诸侯国有燕、鲁、郑、卫、蔡、吴、晋、曹、刘、荣、甘、焦、胡、蒋、耿、邢、唐、霍、毛、毕、应、凡、沈、戴、韩、赖等。其中,卫国就是由姬姓发展而来的,是黄帝的后裔。
姬轩辕升天以后,其子金天部落酋长己挚继位,在位八十四年,默默无闻,史学家未把他列入“五帝”。他逝世后,由其侄、高阳部落的酋长姬颛顼继位,他是五帝中第二帝,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他号称玄帝,崇尚黑颜色的君主。有“文治之功”,《史记》说他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颛顼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确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颛顼卒,其侄帝喾继位。
帝喾,为上古时期“五帝”中的第三帝,系黄帝的曾孙,名姬夋,高辛氏部落酋长。他“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也是姬姓卫国人的祖先。
帝喾“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土。帝喾既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月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的四个妻子生了四个儿子,在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嫄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当然也是卫的远祖。弃为中国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次妃简狄生子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子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子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帝喾的部落,《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传10世40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350年。帝喾在民族融合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五帝德》提出第一种“五帝说”,他便为五帝之一。至于他与高辛氏的关系,正如颛顼和高阳氏的关系一样,也是到《五帝德》和《帝系》中才合而为一的,以后遂成了历史的定说。
帝喾时风调雨顺,粮食丰稔,民众安居乐业,战事不多。传说在帝喾带领常仪、帝女南巡时,在云梦大泽遇到了房王作乱。当时帝女带一只有神通的狗,名叫盘瓠,它暗暗跑到敌营,咬死房王,平息了祸乱。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至于帝喾把帝女和宫女许配给盘瓠,各生十二个男女,分送到湖南、浙江等地,就更不足为信了。
帝喾非常喜爱音乐,他命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
帝喾生前爱巡游,他东到泰山、东海;东北至辽宁;北到涿鹿、恒山、太原;西北至宁夏、甘肃;西南至四川;南到南阳、湖北至湖南长沙,参观了女娲、少昊、黄帝等留下的遗址,几乎游遍了五岳。
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宫,教讫四海,明并日月。”
帝喾姬夋逝世后,其子姬挚继位,他也不在“五帝”之列,因荒淫昏虐,到纪元前2358年,在一场政变中被杀。
2、从后稷到公刘的历史
后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被周族尊为稷神的祖先,也是卫人所敬仰的一位远祖。
《诗经·大雅·生民》描写了周族自古相传的后稷神话。诗共八章,前五章讲的是天生后稷的神话: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潇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为罪悔,以迄于今。
这首诗是说周的先祖后稷是帝喾后妃姜嫄降生的。姜嫄祭祀郊郊神廪,以期生育儿子。循巨人(天帝)足迹心有所动,怀孕生下了后稷。也即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
稷生下来被放置在狭隘的小巷里,路过的牛羊哺育保护他。再被放置到树林里,恰巧遇到很多来伐木的人照料他。又被放置到河中寒冷的冰面上,又有飞鸟来覆盖他。姜嫄看到其子命大,把其抱回开始哺养他,为他取名叫弃。姜嫄是有邰氏之女,《说文》说邰是“周弃外家国”。邰在今陕西武功、扶风间。后稷在娘家长大了,很有智慧,他种的大豆、麻麦长势茂盛,禾穗丰硕。瓜果累累结实,谷穗颗粒沉甸。人们欢庆丰收,用蒸酒、公羊等去祭祀,天帝安然享祭。从后稷开始,这种祭祀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史记·周本纪》也详细而生动地记载了姜嫄践巨人足印而生后稷的神奇故事。记述了他三次被抛弃的经过。弃在姜嫄抚养下长大成人,他喜欢耕种,民众都效仿他种植谷物,而且日子越过越好,尧帝听说这件事后,提拔弃为农师。舜帝说:“弃,百姓从前挨饿,你适时播种了谷物,拯救了万民。”于是封弃在邰地,号为后稷,独立赐姓为姬姓。
《山海经》中也保存有不少关于后稷的神话。如“帝夋生后稷,稷降以百谷。”“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耕。”在人们传说中,“后稷是农神,其孙叔均乃为‘田祖’等”。
从后稷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这支姬姓部落很早就是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的部落,而且设立了农正、农师等官职。自上而下,有农官系统。比起夏族和商族,能够后来居上,也是由于农业发达的缘故。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后稷传位给其弟台玺,台玺传给其子叔均,都继承后稷播百谷的事业。《山海经·海内经》又说叔均“是始为国”。后稷是周族从母系制转变为父系制后的第一代祖先,相传两代就建国,不太可能。叔均之后的世系不明,而《世本》和《史记》所说后稷生不窋,当然不可信。
《国语·周语下》记载太子晋说:“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十八王而康王克安之。”又载卫彪侯说:“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根据《史记·周本纪》和《世本》的索引、集解所引,十五世的世系有如下表:
(1)后稷(名弃)——(2)不窋——(3)鞠(《世本》作鞠陶)——(4)公刘——(5)庆节——(6)皇仆——(7)差弗——(8)毁隃——(《世本》作伪榆)(9)公非——(《世本》作公非辟方)(10)高圉(《世本》作高圉侯侔)——(11)亚圉(《世本》作亚圉云都)——(12)公叔祖类(《世本》作祖绀诸盩)——(13)古公亶父——(14)(泰伯、虞仲)季历(王季、公季)——(15)文王。
上述的世系从尧舜时代到姬昌,历经夏、商千余年,只发展了十五代,从时间上难圆其说,缺少的十几代人,有待于以后继续考证。
夏代后期,由于受到西北黄土高原上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下侵扰,这支姬姓部落的居住地也受到严重影响,首领不窋率众北迁,在泾水中游一带居住,坚持农业生产,谋求发展。又经历数代,大约在商代中期,公刘迁都到豳,成为商王统治下的一个方国。
公刘时期的一件大事就是迁都到豳。《诗经·大雅·公刘》就是描写和歌颂这件大事的诗篇。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见《史记·周本纪》)
在周族早期世系中,公刘第一个称“公”,后来才有了公非、公叔祖类、古公亶父。杨宽先生《西周史》一文中指出,“公”和后来的“王”季一样,是称号,公刘之称“公”,该是当时周族人对国君的尊称。从公刘第一个称“公”来看,周族创建国家当在公刘时代,即商代中期。公刘不仅创建了国家机构,有计划地选定和营建了新的国都,建造了厅堂、宫室,在郊外对平原和低地加以开垦,发展农牧业,采矿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而且在高冈一带还驻扎了三支军队,保卫族人所取得的劳动成果。公刘是继后稷之后的又一位伟人。“周道之兴自此始”,(见《史纪·周本纪》)。公刘时期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公刘再经七、八代,到高圉、亚圉时代,大约正当商王武丁前后,周已发展成为殷西的大邦。由亚圉再传两代,就是古公亶父。
3、古公率部落迁徙和周族的形成
公刘死后,到第十代时,古公亶父被拥立为姬姓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继续从事后稷、公刘的事业,做了大量有德义的事情,国人都爱戴他。临近的戎狄部落看到姬姓部落的富裕,渐起贪心,薰育戎狄公然到豳地抢劫姬姓部落的财物。古公就把财物给他们。不久薰育又来进攻,想得到土地和人民。人民都很愤怒,想与他们开战。古公亶父说:“大家推举我做君王,为的是让我能多为你们做些好事,眼前戎狄要发动战争,目的是想强占我们部落的土地和人民。你们在我管理下生活和在戎狄那里生活有别吗?你们如果决心要与戎狄拼一死活,难道不是为我而战?你们当中有的人的父亲或儿子会战死的,他们为我战死,与我把他们杀死有何区别?我绝不忍心让你们干这样的事。”古公便带着部落人众离开了居住多年的豳地。
古公一行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渡过了漆水和沮水(今陕西麟游县),爬过了梁山(也在麟游县境内),来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在这里安营扎寨。岐山之阳自古就是一片水美土肥的地方,人民称这里为“周原”,传说连苦菜生长在这里也是甜的。古公向上帝和祖先举行占卜,得到的是好兆头。于是就在周原建起房子定居,因居于周地,故国号曰周。从此,姬姓部落的人就称为“周人”、“周族”。
古公亶父在周原上带领人民开垦荒地,修筑沟渠,还命令官吏修建起宗庙和宫殿,在外围垒起坚固的城墙。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弱,来到岐山脚下重新归附古公亶父。别的地区的人民听说古公亶父很仁慈,也有许多人来归附他。于是古公亶父就废除了戎狄的习俗,划分出不同的邑落让他们居住,还设置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种官僚机构来统治人民。这样,周人向阶级社会大大迈进了一步,而古公亶父便成了这个新生国家的君主。
《诗歌·大雅·绵》记载了古公亶父率族迁周原之事:“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组东,周爰执事。”周地变得繁荣昌盛,周部族也日益强大。
古公亶父的三个儿子泰伯、虞仲和季历不仅非常尊敬他们的父亲古公,而且彼此之间互敬互让,团结友爱。
季历的妻子太妊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妇女,他和季历一样很讨古公的欢喜。她生个儿子,起名叫昌,就是后来的文王——姬昌。古公看到这孩子聪明颖悟,想把君位传给这个孩子,对人说道:“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 二人及奔至荆蛮,纹身断发,以让季历。后奔向无锡梅里一带,建立了强大的吴国。周朝建国后被封为同姓诸侯国。
王季继位后,周族的力量又有了发展,并在商王武乙三十四年与商王朝改善了关系,得到了土地等赏赐。有了商王朝的支持,王季率军队征伐西落鬼戎,12个部落的首领做了俘虏,而且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和大批的奴隶。文丁四年,又获得了攻伐余无之戎的胜利。商王文丁看到季历有才干,封他为殷牧师,管理商王朝的畜牧业。文丁七年,季历又争得了攻伐翳徒之戎的胜利,解除了戎狄的威胁,保证了周国边境的安全和扩大了疆域。
周族的积极向外扩张和势力的不断发展,逐渐构成对商王朝的威胁。就在文丁十一年,商王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季历杀死。季历死后,他的儿子姬昌继承了君位,这就是后世有名的周文王。
周氏家族起源
一、周姓来源:
黄帝的四世孙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姬姓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
《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4 、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他姓改为周姓
5、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二、迁徙分布:
1、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
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5世孙周燕,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安城周氏周景家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形成旺族.其后裔世代在朝廷为官,散居各地.隋唐时期其中一支由山东迁徙湖北后再迁徙湖南,即周敦颐家族.
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此现象堪称历史奇迹.汝南安城周氏各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
2-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又-唐初,润州丹阳周侁(生于651年),681-682年为官江州(九江)镇南武节大将军,迁徒江州瑞昌王仙乡辂北(瑞昌市南义镇小坳村),七世孙周勍,字大节(834-918)唐文宗大和八年甲寅年-后梁贞明四年戊寅年,唐僖宗中和二年七月授以殿中侍御史,唐文宗天佑元年加兵部尚书,周勍七世孙师字辈四十二人,遍布瑞昌,故有周姓占半瑞昌之说,部分迁徒湖北、湖南、福建、陕西、浙江,以湖北阳新广济为多。辂北大泉山勍公墓和匡灶凤凰山祖妣墓保存完好。
3-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
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王宣),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明初,永乐袭位,濂溪后裔周是修公尽节而殁,
后其弟周特修有子三化名为伏姓至赣入蜀,隐居重庆府涪州,后复姓为周,明末清初,该支周有仁宁君之子周可伦自重庆涪洲响水沟从戎至四川苍溪落业。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等省。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
6-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
三、郡望、堂号:
1 郡望(汝南、沛郡、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
汝南郡:《在汉朝以后分出郡望为:临汝郡、陈留郡、河间郡、河东郡、》
汝南安城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孙周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汝南安城周氏在汉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这支周姓人中历代人才辈出.有汉执金吾周球.汉决曹掾周 燕.东吴大都督周 瑜.晋征西将军寻阳侯周访.晋梁益诸军都督鹰扬将军爵建城公周楚.晋龙镶将军周虓.梁庐桂二州刺史保城侯周灵起。唐武卫大将军周法尚.唐左屯卫大将军谯郡公周绍范.唐左金吾大将军征南大元帅周如锡.唐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当朝宰相周墀.宋礼部侍郎周元孙等人.自周邕开基之始,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世代文武进士及第入仕.赫显历代朝廷.
临汝郡:
唐天宝初年改汝州置,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乾元初又复名汝州。临汝周氏也是由汝南安成周氏分出的,是汉汝坟侯周仁的第三十二代裔孙屯田员外郎常州长史周基。周基子周允元,仕至凤阁侍郎、平章事
沛国郡:
汉时置郡。此支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 汉代汾阴侯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
陈留郡:
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河间郡:
西汉高帝置.河间周氏世居河间文县(今属河北),自称出自汉汝坟侯周仁之后,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这支周姓人中最为著名的是北周时的周惠达。
华阴郡:
唐天宝元年改华州置,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华阴周氏的族源尚不明确。其家谱称为晋宋之际有位名为周谟的人,曾随大将朱龄石北伐,自丹阳(今江苏南京)入关,后来留居华阴(今陕西华县),遂为华阴周氏开基。隋唐时,这支周姓人中有乐州刺史周儒、嘉川公周护仁、亳州刺史周志珪、少府监周元珪、冀州刺史周履顺等人。
河东郡:
初置于秦代,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隋朝时移治河东县(今山西永济西南),一度改名为蒲州。汾阴县即是该郡辖县之一。河东周氏也是汝南安成周氏的分支,自称是汉汝坟侯周仁的后代,世居河东汾阴县(今山西万荣西南)。唐代时,这支周姓人中有主客员外郎周子敬、登州刺史周征冲、蜀州刺史周彭年、大理司直周万年、大理评事周载、国子博士周元达等人。
清河郡:
西汉置,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东南),东汉移治甘陵县(今山东临清东北),称清河国,此后亦郡、国互称。北齐移治武城县(今清河西北),隋唐时一度称贝州。这支周姓人的祖源待考,是唐朝时出现的新郡望。其中有凤阁舍人周茂祯等名人。
江陵郡:
唐天宝初年改荆州置,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河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荆州。 这支周姓人的血统源流尚待进一步考察,在唐代有卫尉少卿周敏道等人知名于世。
长安郡:
唐置,治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长安周氏本属于姬姓,是周赧王的后代,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这支周姓人自北朝以来就是关中大姓之一,曾相继出了北周太子太仆姬愿、唐职方员外姬思忠、万年令姬处逊、丹州刺史姬思恭、长安令姬道斌等著名人物。唐代以后,这支周姓人中的一些人又恢复了姬姓,但大多仍保留周姓不改。
河南郡:
即秦代的三川郡,汉代改名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下辖22个县,相当于今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河南周氏出自鲜卑拓跋部,开基始祖为周摇。这支周姓人中有右千牛将军周虔智及其子周思亮、周思敬等人。
昭州郡:
贞观八年(634年)由乐州改。乐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平乐县改,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因昭州曾名乐州,这支周姓人又被称为乐州周氏。 昭州周氏以世居昭州知名,先祖所出尚待考证。唐朝时,这支周姓人中的周孝谏等人世代担任乐州首领,其后又有周万才、周君谟等人,分别任永州、柳州刺史。
2、堂号:
A__)【爱莲堂】: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周瑜之二十九代后裔,一生清正廉洁,一生最爱莲花。曾作《爱莲说》,通篇百余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他把莲花比成君子,推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3_)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叙伦、笃祐等。
B一)【细柳堂】: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江苏:周氏族谱六卷、周氏家谱十八卷、
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
江都周氏家谱六卷、
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
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
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周氏宗谱不分卷、
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
余邑周氏宗谱三卷、
汝南周氏宗谱四卷、
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周氏族谱一卷、周氏续修家谱十一卷首一卷、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
小云南周氏宗谱一卷
五、历史名人:
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周 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封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周瑜之二十九代后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其濂溪先生。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 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 瑜[175-210]:三国吴之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208年],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精音乐,时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树人[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氏。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6月17日第四版)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周敦颐的第三十三世孙。
六、姓氏典故
周瑜打黄盖 《三国演义》故事:黄盖诈降于曹操,进行火攻,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这一场打既是事先商量好了的,自然是两相情愿。所以“周瑜打黄盖”成为歇后语,其下一句就是“两相情愿”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special/1265.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