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惊湖(1913—1974),一名世德,乳名三银子,学名周城,笔名公冶短,别名周徽,大十二里人(今临西大十二里),出身于地主官僚家庭。青少年时期在安徽、江苏读书,后在山东民团、天津财政局、沧县保安团等旧机构谋生,又曾在临清报社、北京儿童报社当编辑。1951——1954年间,于北三里小学(今临清北三里)任教,后因“倒算宅基”罪,被判刑5年。其书法功力极深,书出欧赵,真草隶篆行俱精,尤长魏碑,时称圆魏。
生性孤傲,淡于名利,不拘小节,玩世不恭,一生纵饮,晚年尤甚。索书者知其一贫如洗,故多授美酒,以求其大作。其晚年无家可归,浪迹无定,生活全靠朋友、学生、商家照顾。1974年(甲寅年),古历腊月初八晚九时死于临清街头雪地中(今临清市委东胡同内)。
周惊湖,河北省临西县大十二里村人(原行政区划为山东省临清县),1914年出生,1975年冬去世。是一位书法艺术上达到相当成就、却长期湮没于乡野之间名不见经传的书法家。王希文、李夫燕编选,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惊湖遗墨》一书,选入了从民间收集整理的一百多幅周惊湖遗作。
周惊湖生于卫运河畔,得齐鲁、燕赵文化的肥田沃野养育,天资聪慧,早入书道,临帖无数,废笔成冢,用纸以车计。十几岁时,为乡党张自忠父亲作祝寿长联,诗书双绝,艺惊四座。成年之际沿运河游历,南下江浙,北上京卫,广求名师,曾在北京、山东报馆任职。解放后回乡任教,文革中因地主身份和“历史问题”被逐出教师队伍,遭到批斗,沦为无业游民。他的一副“五五初度自述联”,形象地道出其当时的困境:“冬拥败絮,夏服鹑衣,暮春穿棉,晚秋著褂,更那堪敝屣破帽,赤足科头,岁岁囊橐似洗,釜瓮生尘,块然伏老屋,最怕风雨惠临,雪霜下降,寄生五十有五年,怎生反革命,四海伶仃一故我。北地末僚,南国骄子,鲁东食客,临西酒徒,曾记取两番入狱,一度被俘,处处托钵吹箫,笔耕墨耨,突而作新衣,乃致耒耜不识,稷菽莫辨,自供一千零一号,底事国民党,万般臭垮五种人。”其中“底”“国”两字均少一点,意味他一点也不是国民党。其实他对自己的艺术成就是非常自信的,生前曾多次表示:“拙笔或可传世,日后自有定论。”临终还留下一幅对联:“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洗无泥。”
有人这样评价过“我爷爷和周爷爷是故交,我家现在还留有周爷爷的书法,写的很好,他的字写什么就像什么,听我爷爷说周爷爷这人很傲气的 有次写完书法然后说道 ‘江南才子多,我一笔压江南’ 最后周爷爷的下场是因为批斗他,连他的新生女儿都不认他。死也不卖字,再然后活活的冻死饿死了。我爷爷直到现在还非常想念他。 ”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